"医学"科学院的成色不是靠“医学”专家站台:还是要看背景的
2023年11月21日上午,由著名科学家颜宁担任创始院长的中国深圳医学科学院在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和颜宁共同为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
颜宁在现场致辞中介绍,深圳医学科学院于2023年10月26日经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去“筹”,其英文全称为“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SMART”。筹建一年来,深圳医学科学院已初具雏形,在专项资金管理、场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推进、稳步发展。“深圳医科院在正式‘降生’前,世界正经历着新冠大流行的挑战,与此同时,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的年轻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世界性健康难题,都对今天的我们提出了迫切的、前所未有的要求。深圳医学科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颜宁介绍,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一家集医学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级学术机构。该院通过构建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高地,坚持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鼓励源头创新,聚焦前沿与应用,探索全新科研机制,汇聚全球高水平科学家,搭建国际一流医学研究平台,力争建设成为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探索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坚持健康优先、专注前沿、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的原则,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据“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报道,颜宁在现场指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使命是——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组织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着力打通生命健康领域原始科技创新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无形壁垒,为国家相关领域改革探索经验。深圳医学科学院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依托先进的科研技术,针对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她在现场提出了五个发展目标:
一是法定机构管理多元筹资。拓展科学研究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为探索全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着力打通原始创新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无形壁垒。为改革探索经验,发挥深医专项的杠杆撬动效应,实现卫生健康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梦幻联动,构建医教研产一体化协同模式。
三是探索“医师科学家”。打造临床到科研的培养闭环,搭建临床与科研之间的桥梁,以临床实践凝练科研课题,以科学研究应对临床挑战。
四是全过程保障人才无忧,激发科学人员内驱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支持理念,设立“SMART Investigator Program(即深医科研究员),打造科研无忧环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全力投入创新。
五是构建人才集聚创新,科教融汇发展新生态,设立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打通人才引进和支撑的最后100米,打造SMART Symposium,实现以会聚才。
官方介绍,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一家集医学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级学术机构。该院通过构建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高地,坚持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鼓励源头创新,聚焦前沿与应用,探索全新科研机制,汇聚全球高水平科学家,搭建国际一流医学研究平台,力争建设成为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
颜宁,女,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博平村,著名结构生物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颜宁于1996年—200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2004年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5月7日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 ;2019年4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12月10日,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2023年3月,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2023年11月21日,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SS速评】首先预祝中国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添砖加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里不是评论科学素养及水平,而是看到其中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科学背景”。首先要说明的是,虽然“生命科学“的范围很大,似乎应该包括医学,但它毕竟不是“专业”医学。而“医学”既然现在已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独立存在,就应该明白“医学”的重要性及独立性。毕竟“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教育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很简单,就拿现在正在风虐的儿童感染性疾病来说,虽然“生命科学”专业也有《病毒学》等微生物课程,但你的“结构生物学家”即使再知道病毒的“结构”,从“医学”的“宏观”角度,你是不是有些外行了?基础、预防、临床三大医学专业,哪个不是“医学”在首位,来研究探讨病原体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参加庆典的其中两位专家韩启德与陈竺,是确确实实的“医学专家”!两位都是医学背景出身,当然终身也从事的是医学专业。虽然这里不是说“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就不能出任“医学”机构的一把手,但实际上这很可能造成未来与初始的畅想相左!在西方,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是“医学”机构,基本上都要由“医学”出身的人担任!当然,“外行”不一定“外”,更何况“生命科学”本身与“医学”就是休戚相关!
虽然“高位置”都喜欢,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未来这所“深圳医学科学院”中有真正“医学”背景的人估计只会越来越少,而且即使是现下也不会太多,毕竟一把手都不是“医学”背景,要脱离“人情世故”应该还是比较难的!
那未来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医学”理念能实现吗?当然,作为施一公院士的得力门生,“机会”还是很多的。话说施一公也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不过他读的毕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博士!不过,想要出诺奖级的成果,就不知道你有没有屠教授的运气了!?